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管理  科研课题
转发《2021年度省领导圈定课题招标公告》
发布时间: 2021-04-30 浏览次数: 359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21年度省领导圈定课题招标公告》,现将文件转发给你们,请按通知要求做好课题申报工作,各单位于518日上午将《申请书》和《研究纲要》纸质版材料一式3份统一报送至科研处项目管理科,电子版发送至ackyc22@163.com

联系人:潘丽    联系电话:3175993

特此通知。

                                                科研处

2021428

转发《2021年度省领导圈定课题招标公告》

为加快推动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充分调动全省社科界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更好地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经研究决定,2021年度省领导圈定课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标课题

1.我省行业商会、协会赋能产业发展研究

行业商会协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支撑。本课题在全面了解我省行业商会协会总体情况基础上,深入分析我省行业商会协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就如何组织好、利用好商会协会,依托商会协会平台整合资源,优化对企服务、推动行业发展、赋能产业发展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2.释放我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经济潜能研究

本课题在借鉴中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经验基础上,分析制约我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挥经济作用的因素,提出对策建议。

3.充分发挥五个“区块链接”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本课题通过对我省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五个“区块链接”发展现状的调研,深入分析当前我省在推进五个“区块链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就如何加快推动五个“区块链接”率先在长三角一体化提出建议。

4.RCEP与安徽融入双循环新格局重点与路径研究

本课题分析如何发挥RCEP助推安徽拓展国际经贸领域,通过对重点国别的研究分析,提出在RCEP框架下安徽更充分地参与市场竞争的相关产业,以及安徽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构建安徽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点方向与措施。

5.合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研究

合肥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已成为合肥市的独特气质。本课题通过与怀柔、张江、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方位比较基础上,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合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创新高地的实现路径和对策建议。

6.安徽优化升级“一圈五区”发展布局研究

本研究基于一圈五区布局特征分析,研究“一圈五区”由经济区向功能区拓展,提出推动全省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发展方向、目标与路径。

7.合肥都市圈“十四五”发展研究

本课题通过实地调研,在全面系统梳理合肥都市圈建设发展现状基础上,通过与南京、杭州等国内都市圈发展的比较分析,深入剖析合肥都市圈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据此提出“十四五”期间合肥都市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8.安徽省数字乡村建设研究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战略方向,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本课题在梳理我省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和实践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深入分析我省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9.安徽省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研究

“互联网+”新发展模式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课题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分析总结我省“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就如何有效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有效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0.推进我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研究

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出台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本课题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我省先行试验的建议区域,分析各试验区的改革基础和发展亟需,确立试验区的重点任务。

11.安徽乡村振兴富民特色产业研究

本课题总结当前安徽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及问题,重点分析各地富民特色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思路,科学提出提高产业增值能力、推动富民特色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2.提升我省县城综合服务能力研究

本课题从县城环境卫生、公共服务、市政设施、产业配套等方面,分析我省县城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提出强化我省县城综合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13.职业教育助推我省乡村振兴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本课题在总结我省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经验基础上,分析我省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职业教育助推我省乡村振兴的思路。

14.安徽打造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验区研究

本课题从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趋势以及对生产、生活、生态的影响与新要求,系统提炼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和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经验,以打造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验区为抓手,提出统筹推进安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全域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实现机制。

15.深化我省林长制改革研究

安徽省已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立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本课题在总结我省林长制改革经验基础上,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深化改革的建议。

16.“互联网+效能管理”模式的综合指标体系和数字赋能路径研究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省直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要求,积极做好创新“互联网+效能管理”模式工作,更加聚焦履职能力的提升和履职效果的考评。课题重点围绕构建“履职能力”和“履职效果”为重点的效能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并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推动效能管理数字化,打造效能建设的大数据综合体。

17.老龄化背景下我省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构建研究

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的任务,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现老有所养的重要举措。本课题在对我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基础上,重点对基本养老服务对象、项目清单、供给方式、保障措施、部门职责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加快推进我省基本养老服务制度若干政策建议。

18.安徽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和难点。本课题在对现有政策梳理基础上,深入调研安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省内外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提出安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19.安徽党史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与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研究

本课题通过系统梳理安徽在党的百年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基础上,论述安徽党史文化资源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历史和实践角度探究如何通过整合安徽党史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20.充分发挥我省人大监督作用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按照党中央关于人大工作的要求,围绕地方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决策部署,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本课题在总结我省人大监督地方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决策部署经验基础上,分析存在的短板,提出下一步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21.完善我省人民政协协商制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需要完善制度机制。本课题在总结我省人民政协发挥协商机构作用的主要做法基础上,分析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的短板,提出下一步需要完善的地方。

二、投标要求

1.省内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策研究部门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均可投标。

2.课题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课题研究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聚焦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既有理论分析又具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3.课题设计须按规定的课题名称和内容提要进行设计,自选题目和内容的标书不予受理。

4.投标单位须提供《申请书》《研究纲要》纸质版材料一式3份,由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统一报送省社科院科研处,并将《申请书》和《研究纲要》的电子版发至指定电子邮箱:keyanchu69@aliyun.com

5.成果初稿须在2021831日前完成,最终成果须在20211031日前提交,《申请书》计划完成时间须承诺这一要求。

6.若单个课题有效投标书少于3份,自动流标。

三、申报条件

1.课题负责人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独立开展和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相应的前期研究成果,具备完成课题研究的专业水平和时间保障。

2.课题负责人必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并有主持应用对策课题研究的经验。

3.课题负责人须遵守学术规范和科研诚信,如有违背科研诚信者,三年内不得申请新的课题。

4.课题负责人当年只能申请一项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他课题的申请。

四、课题经费

每项招标课题资助2万元,分两次拨付。课题立项后拨付1万元,结项后再拨付1万元。

五、申报时间和联系方式

申报时间:2020428日至520日。《申请书》和《研究纲要》及《安徽省领导圈定课题管理办法》可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网(http://www.aass.ac.cn)浏览、下载。

招标单位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506室,邮编:230051。联系人:李双全。电话:0551-63438327;电子邮箱:keyanchu69@aliyun.com

 附件:

附件1:省领导圈定课题申请书.doc

       附件2:省领导圈定课题研究纲要.doc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2021428